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别比赛中,一位身材瘦高、眼神专注的小选手吸引了全场目光,年仅11岁的姜鑫瑞以未失一剑的绝对优势夺得冠军,赛后接受采访时,他认真地说道:“比赛让我更加自信,场上只能靠自己。”这句话从一个孩子口中说出,显得格外有分量。
姜鑫瑞与击剑的结缘始于三年前,当时8岁的他在学校课外活动体验课上第一次拿起剑,就展现出了惊人天赋。“他第一次握剑的姿势就比很多练了几个月的小朋友标准,”姜鑫瑞的启蒙教练李建波回忆道,“更难得的是,这孩子有着超乎年龄的专注力和战术执行力。”
最初的姜鑫瑞并不像现在这样自信,母亲坦言,儿子以前是个内向的孩子,甚至有些胆小,遇到困难容易退缩,转变发生在持续的训练和比赛中。“每完成一次训练,每赢得一场比赛,我都能感觉到自己变得更加强大。”姜鑫瑞说。
姜鑫瑞的训练方式与其他年轻选手有所不同,他的教练团队特意设计了“独立决策训练法”,在实战练习中,教练不会在场边指导,而是要求他完全依靠自己的判断来应对对手。“场上只能靠自己,这是击剑运动的特点。”主教练解释说,“剑道上,选手孤军奋战,没有任何人可以依赖,我们培养的不只是技术,更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”
这种训练方法初时让姜鑫瑞很不适应,有一次比赛,他在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手连续追分,下意识地望向教练寻求指导,却只得到鼓励的眼神,他静下心来,自己分析对手的弱点,调整战术,最终取得了胜利。“那场比赛后,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‘场上只能靠自己’。”姜鑫瑞说。
击剑被称为“物理象棋”,不仅需要身体素质和技术,更考验心理战术,在这方面,姜鑫瑞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。
半决赛中,姜鑫瑞遭遇了老对手陈志浩,此前两人的交手记录互有胜负,这次比赛陈志浩显然做了充分准备,开局就连得两剑,面临压力,姜鑫瑞没有慌乱,而是通过变化节奏和距离控制,逐渐扭转了局势。“我没有想太多,就是专注每一个动作,每一剑。”最终他以5比2逆转取胜。
心理辅导老师张薇表示:“姜鑫瑞最可贵的是他能把压力转化为专注力,很多成年选手都难以做到这一点,他却能自然地处理比赛压力。”
作为一名小学生,姜鑫瑞同样面临着学业压力,他的父母非常重视文化课学习,规定只有完成作业后才能训练。“有时候作业多,训练时间少了,我反而更珍惜每一分钟的训练时间。”姜鑫瑞说这种限制让他学会了高效利用时间。
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,击剑训练反而促进了姜鑫瑞的学习:“击剑培养的专注力和毅力迁移到了学习上,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尤其是数学逻辑思维特别强。”
尽管年纪尚小,姜鑫瑞已经获得了多家体校的关注和邀请,但他的父母表示,目前仍然以学业为重,击剑作为特长发展。“我们不会给孩子太大压力,希望他能够快乐击剑。”姜鑫瑞的父亲说。
对于未来,姜鑫瑞有着清晰的规划:“我想先打好基础,一步一步来,我的梦想是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。”说这话时,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

姜鑫瑞的崛起反映了中国击剑运动新生代的成长,近年来,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日益普及,不少家长认为这项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,还能培养孩子的礼仪、专注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中国击剑协会青少年培训中心主任表示:“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像姜鑫瑞这样的年轻选手,他们不仅技术过硬,更重要的是对击剑精神有深刻理解,这是中国击剑未来的希望所在。”

姜鑫瑞已经成为学校里的名人,不少低年级学生因为他而开始了解并喜欢上击剑运动,但他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:“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每次比赛都让我学到新东西,变得更自信。”
这句话简单却有力,道出了体育竞技最本质的价值——不仅是胜负和奖牌,更是个人成长和自我超越的旅程,姜鑫瑞的故事向我们展示:当一个人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并全心投入,就能在挑战中不断突破自我,发现自身潜力。
击剑场上,那个身着白色击剑服、面戴护罩的小小身影,正在用手中的剑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,而他的经历也在告诉每一个孩子:真正的自信来源于克服困难的过程,成长之路最终只能靠自己一步步走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