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盛夏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周年,这项起源于2015年的民间击剑赛事,从最初仅有数百人参与的探索性项目,发展成为如今覆盖全国、年参与人数破万的标杆性体育平台,十年间,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击剑运动的普及与发展,更承载了无数普通人的体育梦想与成长轨迹。
2015年,首届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在北京悄然启幕,当时只有12个城市的俱乐部参与,赛事规模有限,但组织者秉持“让击剑走向大众”的理念,坚持打造专业、开放的竞技平台,早期参赛者回忆道:“那时候场地简陋,参赛人数不多,但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对击剑纯粹的热爱。”

随着国家体育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全民健身意识的提升,联赛在2018年迎来转折点,参赛人数首次突破3000人,覆盖城市扩展至28个,组织方引入了国际级裁判团队,更新了电子计分系统,赛事专业化程度显著提升,到2023年,联赛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分区赛、全国总决赛体系,设立了花剑、重剑、佩剑三个剑种,按年龄分为U10、U12、U14、U16、17+五个组别,真正成为覆盖全年龄段击剑爱好者的综合性平台。
十年来,联赛最宝贵的财富是无数参赛者与赛事共同成长的故事。
上海选手李晓薇首次参赛时只有9岁,如今已是国家青年队成员。“2017年我第一次站在联赛赛场上,剑都快比我高了。”她笑着说,“这些年来,联赛就像一面镜子,记录着我从连败十场到获得全国冠军的每一步成长。”

像李晓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,北京俱乐部教练张健指出:“联赛最大的价值在于为年轻选手提供了持续成长的阶梯,许多孩子从这里起步,走向省队、国家队,甚至国际赛场。”
除了运动员,裁判队伍也在联赛中成熟起来,国际级裁判王海涛回忆:“十年前,国内击剑裁判青黄不接,联赛坚持每年组织裁判培训,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一支近百人的专业裁判团队,能够胜任各类国际赛事。”
联赛十年的发展历程,也是一部技术创新史,2021年,联赛率先引入5G+AR技术,观众可通过手机实时查看选手数据、剑尖轨迹分析和慢动作回放,2023年推出的“智能剑道”系统,能够自动记录每场比赛的攻防数据,为选手提供科学训练依据。
2025年赛季,联赛进一步升级了赛事体验,通过虚拟现实技术,观众可佩戴VR设备沉浸式观赛;AI辅助评分系统与人工裁判协同工作,确保判罚的精准性;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实时互动功能,让全国击剑爱好者能够即时交流技术观点。
Beyond竞技层面,联赛已成为中国击剑文化普及的重要推手,每年赛事期间组织的“击剑体验日”、“冠军课堂”和“装备博览会”,让更多人近距离接触这项被誉为“格斗中的芭蕾”的运动。
据统计,过去十年间,全国击剑俱乐部数量从不足百家增长到超过600家,注册会员超过10万人,这一增长与联赛的推广效应密不可分。“联赛让击剑走出了神秘感,”一位俱乐部经营者表示,“现在家长们认识到,击剑不仅能锻炼身体,还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、决策力和礼仪修养。”
站在十周年的节点上,联赛组织方已经规划了未来发展蓝图,2026年将启动“青少年击剑振兴计划”,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击剑运动发展;2027年计划与欧洲击剑强国建立交流机制,选派优秀选手出国集训;2028年则瞄准洛杉矶奥运会,为中国击剑选拔后备人才。
联赛秘书长陈冬在十周年庆典上表示:“过去十年,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民间击剑运动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历程,未来十年,我们将继续完善赛事体系,提升服务质量,让更多人通过击剑收获健康、快乐和成长。”
十年磨一剑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用坚持和创新,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体育平台,这里既有剑锋相交的竞技比拼,也有温暖感人的成长故事;既有对传统的尊重,也有对创新的追求,随着新十年征程的开启,这项赛事将继续与中国击剑爱好者同行,共同书写更多精彩篇章。